峇株吧辖潮州会馆 PERSATUAN TEOCHEW BATU PAHAT

峇株吧辖潮州会馆

PERSATUAN TEOCHEW BATU PAHAT


地址:
40A & 40B, JALAN SOGA, 83000 BATU PAHAT, JOHOR, MALAYSIA.


电话号码:
607-4341345
,607-4327844

传真号码:
607-4341345


电邮
地址:
[email protected]


会馆地标:E 102o 55’ 37.0‘’ N1o 51’ 12.6‘’

 

 

 

 

潮州是广东省下辖地级市,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之一,粤东地区的文化中心,对外开放旅游城市。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230万人,是著名侨乡。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最东端,处于韩江中下游。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相接,西与揭阳市的揭东区接壤,北接触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交界,南通汕头市和澄海区,并濒临南海。

潮州市于1985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旅游城市,198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沿海经济开放的县市之一,1989年列为广东省直辖市。

潮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岭东首邑”之美誉,是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府治之所在地。潮州市文物古迹众多,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60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是广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


历史沿革

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潮州的先民属闽族和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大部分从闽南的莆田迁入潮州。潮汕为闽越地,自秦汉为了削弱闽越,将闽越拆分,潮州划给南越,北宋地理全书 《舆地广记》则记载潮州为闽地。明代官方典籍《永乐大典·风俗形胜》:“潮州府隶于广,实闽越地,其语言嗜欲,与福建之下四府颇类,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与潮为近,语音不殊,至潮、梅之间,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之人等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设郡,地域分别属闽中郡、南海郡,载入版图,但此时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头一带汉族人稀少,从唐朝后期开始汉人数量才有较快增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

▲Go to top▲

潮州文化
(广东)潮州文化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汉族民系文化,为海内外全体潮州人所共有,其涵盖范围甚广,主要包含: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艺潮州木雕潮绣潮州大锣鼓潮州功夫茶潮州铁技木偶潮州歌册潮州美食 等。

潮州方言
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而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

潮剧

潮剧俗称潮州戏,是荃国十大剧种和八个出国剧种之一。它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成的,有500多年的历史。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潮州音乐和汉族民间舞蹈的精华,同时博取其他剧种的长处,终于形成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汉族戏剧。

 

潮剧的行当(角色)分生行(小生、老生、武生等)、旦行(花旦、老旦、武旦、乌衫)、净行(俗称“乌面”)、丑行(小丑、老丑、女丑等)。

潮剧在表演程式上,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唱工唱腔注重委婉清析,悦耳动听。生旦表演技巧灵活、细腻、形象;丑角的表演滑稽轻捷,诙谐风趣,很受人们的喜爱。舞台上所有行当,一切身段动作都有程式规范。比如手的活动区位,就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
的基本规范。


潮剧的伴奏分文场(畔)和武场(畔)。文场音乐采用整套潮州弦乐的乐器,武场主要是潮州锣鼓。

 

潮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7年、1959年潮剧两次进京献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先后观看了演出,还接见演员并合影留念。1991年底,市潮剧团作为广东省唯一的一个艺术团体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桂冠。近年来,潮剧团多次赴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潮剧起源

潮剧产生于潮州,而后流行于潮州及福建南部、台湾及香港,在东南亚诸国有深远的影响,很多潮剧刻本如《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在美国、英国、奥地利和日本等国的图书馆均有收藏。在潮侨最多的泰国,潮州戏班竟有30多个。

 

表演特色

潮剧圈内人说起潮剧表演特色时,最常听见的有几种:

⑴“三小”说(潮剧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

⑵“细腻”说。

⑶“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或回避以男主角为主的戏)。

 

我认为:“三小”说只说对了三分之一。为什么?与其他剧种相比,潮丑有很多人无我有的东西,譬如扇子功(他人无我丰富),譬如项衫丑(以《闹钗》为代表)、踢鞋丑(以《刺梁冀》为代表),那自成一格,互不相混的表演身段,堪称珍宝,而“三小”中的小生、小旦便不那么风光了。

 

废除童伶制之后,潮剧的生旦向其他剧种学习了不少表演艺术,有的还能予以溶化,但充其量也是人有我有,难言特色。

 

我本人是武生出身,然对于旦角身段也颇有一点研究,每到外地看戏学习,总能看到一些生旦的表演身段远在潮剧之上,难免叹服与惭愧并生。两年前到成都观摩川剧汇演,有幸看到川剧学校演出的传统剧目《碧波红莲》。书生与龙女幽会一场戏的生旦身段,便使我五体投地。

 

“细腻”说——不少人认为潮剧的表演特色是细腻的。单就我们较易看到的越剧和梨园戏说,早以表演细腻、清雅而蜚声海内外。而川剧虽以“辣味”及特技著称,有不少剧目的表演也是细之又细的。至于那些我尚未看到的剧种,若论起细腻来,肯定也各有所长。所以我认为,“细腻”很难说是潮剧特色。

 

“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的内涵与“三小”说基本相同,只是视角不同而已。才子佳人易于在生活中找到素材,不因地域而异,但帝王将相对于“山高皇帝远”的潮州地区,特别是对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潮剧演员来说,势必是云遮雾障,隐约朦胧。因而他们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以塑造,其结果最缺乏的就是气势和风度。若“避硬就软”说成立,正像对一个两腿不齐的人称赞其腿有特色一样。

 

潮剧在表演上有一不大为人注意的特色,这便是形体动作上的“收敛”。“收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手的幅度小,无论是云手、山膀、顺风弦以至“拉山”踢腿等皆如是。二是上身前倾、扣肩、收腹,屁股必然后凸,有人嘲为“长民仓”。此种表演于生、净尤为突出。不信请看:目前常见于壁画、浮雕、屋顶塑像及用于迎神赛会或家庭摆设的“翁仔屏”,几乎无一不以“长民仓”现世。假设一万年后,潮剧已不存在,后代人用当代考敦煌舞的方法从壁画、浮雕上去考“潮剧”,势必以“长民仓”为第一特征。

 

此种体态,塑造诸如《芦林会》中那个既贫穷、落魄、迂腐,又被家庭纠纷困扰着的姜诗是恰到好处的。但要塑造那些潇洒、得志或桀不驯的人物,显然大相径庭。就连《告亲夫》中的盖良才一类人物也难就其范。

 

由于交通日趋便利而使剧种的交流频繁,特别是电视的普及,致使自身特色并不多且又善于兼收并蓄的潮剧表演身段明显地被异化了。这对于潮剧的振兴是利是弊,值得进一步探讨。

 

演出形式

据说它是由当地皮影戏演变而成,故潮州人称"纸影戏"。清末,潮州皮影弃皮成形改捆稻草为身,泥头,纸手,木足,着戏装,并在背后和双手安硬铁线一根操纵表演,使之成为木偶。艺人们仿戏剧舞台,去窗挂幕,前置桌椅,演出形式从此定型。

 

其造型,酷似当地传统工艺花灯的形象,偶高1至1.4尺,铁线长1尺,后加长到1.6尺,表演或坐或立,班社9人(操纵、演唱、乐工各3人)。舞台一丈见方,离地约4.5尺,台中挂幕帘,操纵者在帘后表演,分头、二、三手。

 

剧本语言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这三点,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但由于旧社会的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很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上面提到的三点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经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典僻深奥。总的说来,潮剧的语言还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建国后由于有不少新文艺工作者进入潮剧团担任文化教员,帮助艺人学习文化,参与编写剧本,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有所提高。五十年代涌现了一批经过认真整理,情文并茂的剧目,如《辩本》、《扫窗》、《芦林会》、《刺梁骥》等。《苏六娘》一剧尤为雅俗共赏的好例子。例如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和民歌的融合,近于“本色”。

 

综观现在潮剧舞台上演出剧目的语言,有些还不理想,还未达到“雅俗共赏”的高度,还有待我们努力。而努力的方向,我想该从广大观众着眼着手。潮剧观众层次不同,就文化程度来说有高中低之分,就年龄结构来说,有老中青之别,就地域区分来说有城市、乡镇、山村的不同。那么一出戏要使这么广泛众多的观众看懂、爱看、多看不厌,实非易事,这其中有许多学问要我们去学,就语言方面来探讨,我认为可以着重注意三点:

一、

着眼中间层,兼顾高低层。即是说,整出戏的语言尽量使中间层的观众全懂,兼顾高低层而变通。僻典僻语不用,晦涩词句不用,必要用典故时则想出辅助办法,使观众明了。

二、

以“本色”为主体,左跨“文采”,右跨方言。戏曲语言有“本色”、“文采”之分,而无贵贱之别,“本色”语言接近于民歌、生活,运用得好,同样有高品位的文学价值。

三、

抓紧“纵的统一,横的差别”。这是运用语言刻划人物性格、区分行当最重要的一条。“纵的统一”,是说剧中每一个人自身的语言风格要自始至终保持统一;“横的差别”则是指剧中各个人之间的语言风格要有差别,而且差别越明显,他们的个性就越鲜明,这和电视荧屏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柱一样,它们之间的边缘越分明越是斑斓好看。

 

服饰历史

潮剧在50年代以前,舞台服饰(戏服、盔帽、靴鞋、髯口等)实行衣箱规制,由三、四十种特定造型的戏服和盔帽,通过造型、色彩图案的变化,配套使用,适用于周秦两汉、唐、宋、元、明(清代另设)各个朝代、各种人物的服装穿戴。这套传统衣箱规制的形成,是历代戏曲艺人们在艺术实践中,运用他们的智慧和艺术想象力,不断创造的结晶。剧团只拥有几只箱子,装上最少最简单的行头,就能转移于各乡村作巡回演出。这种简单而适用的方式,直至今天仍为我们继承运用。

中国各剧种的衣箱规制大同小异,而各剧种的服饰则各具浓烈的地方色彩。潮剧传统的服饰,具有潮绣托底、垫高、呈现立体感的刺绣工艺技法,其配色对比鲜明,装饰性强,将潮绣的刺绣特点溶入潮剧服饰之中,成为驰名中外的“潮绣戏服”。例如:衣身以金线绣上大小狮子(谐音“太师

少师”)的黑开台(开氅),专为太师和国丈穿用;绣有大小鳄鱼纹样的“红开台”,则是给朝中权贵宦官所穿;穿红蟒或黄蟒的小生角色,必须挂上一个绣有狮子或珍禽、填满金银线的“苫肩”(俗叫“小生苫”)。盔帽则有“射箭眼帽”、“绣状元帽”、“珠笠解元巾”、“痴哥啭”等,这是其他剧种所不曾见到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50年代末期,潮剧服饰大力进行改革在原来传统特色基础上不断吸收外地剧种的服饰,创制新的服饰。有些同志担心“潮剧改革越多,剧种的特点越少了”。我认为所谓特点是从对比中产生出来的,特点又带有历史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遗留下来的传统和特点,不过是过去某个时期的创新,而今天我们的改革和创新,或许也就是将来的传统了。因此,我们既不能把传统的特点看作陈腐俗套,也不要把它看作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重要的是要加强研究,去粗存精,以传统作借鉴,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地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潮剧是一个善于“兼收并蓄”、吸取别人长处来丰富自己的剧种,舞台服饰也没有例外。潮剧1952年参加中南区戏曲汇演,1957、1959年两次上京演出,和全国各大剧种、兄弟剧团互相交流,吸取了人家不少长处。例如,学习京剧的“女被衣”,定名为“京装”;学习上海越剧的服装,冠上“改良”二字,如现今常用的‘‘改良蟒”、“改良官袍”、“改良甲”等,还有许多生旦角色的服装,现在已在潮剧舞台上扎根了。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至今潮剧服饰的品类已增加近一倍。这就充分说明,潮剧服饰艺术,也是能够跟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

 

当代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服饰,随剧种不同而各有特点:一是以京剧为代表的京派服饰,多数剧团仍保留着那些古朴、密集纹绣图案和多用原色的浓烈服装;二是上海越剧的服饰,突出其“抒情优美”,纹绣简练、素淡的独特风格;三是广东粤剧,近年来某些剧团恢复了过去盛行过的珠光亮片服饰。潮剧剧团有的偏爱沿用老传统,有的则倾向购买上海越剧服装,有的模仿电视录像片中的服饰,形成以金银箔剪贴而成的“新式戏服”。由于观众层次不同,有的能接受,有的则不能接受。

 

唱腔

剧种的区别,除其它表现形式之外,更重要是体现在声腔上。声腔,它的个性很强,是任何剧种都不能顶替的。

 

潮剧属于高腔系统,称之为曲牌体系。潮剧作曲通常运用四种素材:一是曲牌,一是滚调(也称滚板),一是民间小调(也称小调),一是词牌(或称唱词),但最具剧种特色的要称曲牌。由以上几种音乐素材,形成一个“潮”字,即潮剧音乐唱腔。

曲牌俗称“牌子”,是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等各种曲名的泛称。曲牌各有专名,潮剧常用的有几十种。每一曲牌都有其固定的曲调、唱法、句法、字数以及平pE。这种传统曲牌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加工锤炼形成的。这些曲牌之所以能广泛流传,群
众之所以能那样地熟悉和喜爱,其根本原因是它集中地、概括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通过纯朴易解的音乐语言深刻地表

达了人民的心声,因而能在群众中产生感情的共鸣。

 

与潮剧曲牌不可分割的是潮剧打击乐。潮剧打击乐很有地方特色,锣鼓的造型独特,种类繁多,每件乐器都经过严格定音,敲打起来,悦耳动听,表现力强,与唱腔、弦乐能揉合在一处,前人称之为“三股绳”。三者同时并动,互相烘托。锣鼓多产生于曲牌之中,为推进剧情、创造气氛,增添了不少光彩。如果离开了曲牌,锣鼓也就大大地减色了。

 

曲牌,它是整个戏曲艺术的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剧本的要求,围绕戏的内容,剧情的发展,特别是人物思想活动去发挥其特长,刻划、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性格化的目的。潮剧很多传统戏的唱腔,在处理上都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借鉴。自然,后人不能一味模仿前人,我们要在继承的前提下,大胆地创造出新的曲牌、声腔,去适应舞台上的新个性。

 

脸谱

脸谱是潮剧舞台人物脸部化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潮剧艺术的组成部分。潮剧舞台上勾上脸谱的人物,主要是净行(俗称乌面)和丑行,其他行当除生行的关羽、赵匡胤;武生的孙悟空、姜维等少数人物外,一般都不勾脸谱。

 

潮剧与我省的汉剧、正字戏、西秦戏,在历史上属同一个地区的剧种,艺术上互相交流,脸谱也互相吸收。潮剧吸收兄弟剧种的脸谱,在艺人的舞台实践中,随着剧情和人物描写的不同也起了变化,形成潮剧的风格。

潮剧脸谱在创作手法上,是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夸张手法;通过变形、传神、寓意,以突出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如关羽、张飞、包拯的脸谱,就以变形、寓意显示了人物的精神气质.

潮剧脸谱的基本谱式只有十几种,但由于色彩、线条的种种变化,以及不同演员勾法的不同而显得丰富多彩。如张飞的脸谱,由于不同演员在色彩线条运用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潮剧脸谱图象创造的依据主要有几种。一是来源于神话或民间故事。如神怪人物雷神,潮州民间传说雷神会飞翔,是潮剧雷神(雷震于)的脸谱,绘上鸟形、鸟嘴、腰背还要加上双翼(翅膀)。杨戬是《封神演义》中的神将,称为二郎神,曾佐姜子牙打败魔家四将:因有天眼,故脸谱是三只眼。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民间传说他“昼断阳、夜断阴”,故在脸谱上绘上太阳太阴(月牙)的图像。一些人物,因善用某种“法宝”,则在脸谱上绘上其擅用的“法宝”,如孟良的脸谱,绘上一个红葫芦。二是根据人物的经历、身份,通过图案加以标志。如焦赞曾在芭蕉山当山寨王,在脸谱上绘上一叶芭蕉叶。郑思曾在战斗中伤残一眼(也有传说他是上山救人,被野兽爪伤一眼),故其脸谱是雌雄眼。此外,一些观众熟悉的人物的后裔,如张飞之于张苞、孟良之子孟强、焦赞之子焦玉、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林,则袭用其父的脸谱。

 

脸谱作为舞台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与道德褒贬的功能,寓褒贬、别善恶于图象、色彩之中。鲁迅先生说,脸谱是由“优伶和看客共同逐渐议定的”(《且介亭杂文》)。它反映着创作者(艺人)和欣赏者(观众)的审美观念。脸谱的颜色,一般以红色表示忠诚,黑色表示刚直,绿色表示强悍,白色表示奸邪,金银色表示怪异。这与潮州民间以红色表示喜庆样瑞,白色表示邪恶不幸相一致。张飞的脸谱,有的剧种突出他粗鲁的性格,脸谱上绘上猪鼻(猪鼻云),而潮剧张飞的脸谱,却绘上蚨趴的图案,突出他活跃、轻快、喜乐的性格。潮剧女狐精(狐狸精)的脸谱,整个脸谱分成两半,一半是美女的形象,一半是凶残的恶脸,在美女的嘴角,还有一粒美人痣,细看之下,却是一只毒蜘蛛。舞台上也有些人物心地(品质)善良,却以竖眉立眼的凶相出现。人的外表(形象)并不总是与内心(品质)相一致,所谓“菩萨金刚面,魁星锦绣肚”,舞台上这些脸谱的创作,也是艺人与观众审美观的反映。

▲Go to top▲

潮州音乐

潮州弦乐是潮州音乐各类品种中流行最广、最具群众性、最普及的乐种。潮州弦乐以头弦(二弦)为领奏乐器,除头弦外,有椰胡、提胡、小三弦、琵琶、奏琴、扬琴、小笛等。弦乐曲目十分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是潮曲古十大套:《昭群怨》、《寒鸦戏水》、《月儿高》、《黄鹂词》、《小桃红》、《平沙落雁》、《玉连环》、《锦上添花》、《凤求凰》、《大八板》,还有民间流行乐曲、牌子曲、小调等。潮州弦乐曲调优美,结构严谨,清新悦耳,常作为人们自娱自乐的形式。

▲Go to top▲

潮州工艺

潮州工艺琳琅满目,光彩照人,是优秀的潮州文化的一部份,是潮州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潮州的陶瓷,自晋以来,已有深厚的根基,至宋代的笔架山窑,更是名震遐迩。笔架山宋窑有百窑村之称,

 

其瓷器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美誉。产品源源不断地远销海外,使潮州成为广东宋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一环。前些年,新西兰学者露易.艾黎来潮访问,当他在博物管的陈列室见到笔架山宋窑出土的瓷器时,高兴得叫起来:“啊,它的故乡原来在这里!”近年,日本福冈市的一批学者组团携带当地出土瓷器的照片,寻根访祖来到潮州,印证了他们出土的瓷器正是笔架山窑的产品。解放后,潮州的陶瓷业得到继承和发展,并不断推陈出新。

盛产瓷器的枫溪被誉为“南国瓷乡”。1978年,邓小平同志将枫溪陶瓷工人创制的1.3米高,三层《友谊》通花瓶,作为国礼品赠送朝鲜的金日成主席,更使潮州陶瓷声誉鹊起,身价百倍。此外,由蔡维杰创作的长100.80米、高1.28米、厚0.02米的《五百罗汉图》,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浮雕瓷壁画;由蔡光秋主创的高温一品红釉“盛世瓷花篮”,是世界上最大的红釉瓷花篮;由谢两岳创作的毛泽东瓷塑像,高达2.6米,是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由林礼腾创作的直径达215厘米的高温彩绘大挂盘“百美图”,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瓷挂盘,后来被他自己所创的“盛世滋生图”刷新了纪录;由吴瑞深制作的高约6毫米、宽约10毫米、重仅2克的“富贵”朱泥壶,是世界上最小的手拉朱泥壶;一次性注浆成型、并施以纹片釉一次烧制而成、长达528厘米的“祭鳄文”瓷板画,也曾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Go to top▲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用于建筑和家具的装饰木雕,在中国有很久的历史,并且风行各地,它一向是与广大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美术形式之一。

 

广东东部的潮安、揭阳、潮阳、普宁、饶平和澄海一带,明清以来木雕艺术异常发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自成一个体系。因为这几县旧属潮州府,人们便习惯地称之为“潮州木雕”。

在潮州地区,房屋的脊、檐、外壁,通常饰以灰批、嵌磁、砖雕或石雕;木雕则被安置在门、窗、前廊的梁架、柱头等显眼而又不受日晒雨淋的地方;家具方面,大则屏风、几案、床榻,次则橱柜、椅凳,小至放灯芯、盛纸媒的筒子,莫不加以雕饰;而在过去,与祭祀有关的神龛神轿,馔盒、炉罩、烛台等,更是木雕艺人们的用武之地。潮州木雕用的是当地出产的普通的木材;建筑装饰雕刻比较粗大,一般采用杉木;家具器物的雕饰则多采用樟

木。樟木的质地并不坚密,艺人取其有一定的韧性和易于奏刀的优点,刻得层层叠叠、玲珑剔透;刻后再予以髹漆贴金,不仅辉煌灿烂,且能抗潮避蛀,经久不致崩裂变形或腐朽。潮州木雕密切联系着群众实用生活的各个方面,更适应着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上的需要。它的题材内容,多数来自民间为人们所喜爱和熟知的神话、传说、戏曲和历史故事,如颂扬勇敢和机智的《苦肉计》;追怀先贤的《兰关雪》;赞美纯真爱情的《陈三五娘》等;也有些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渔樵耕读》、《修房盖屋》描写了普通劳动,《洋鬼子烛台》表露了人民对帝国主义者的嘲讽。还有种种潮州木雕珍禽瑞兽花果虫鱼,而对于江海中的水族、亚热带的植物的表现,尤为出色。至于千变万化的几何纹样,也同样表现出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美感。

 

广阔的题材内容,复杂的装饰要求,促使着艺人们探索、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与手法。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部位,他们把各种类型的浮雕、圆雕、通雕、线刻,或单独、或相间、或综合地灵活运用。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卓越的创造,是那种穿透、镂空、多层次的"通雕"。通雕吸收了圆雕、浮雕、阴刻以及绘画的某些长处,融会而成为一种独特的形式。它善于把曲折复杂的故事在一个画面上,有条不紊地联系起来;既照顾到叙事的明了完整,又照顾到造型的单纯概括;既能给人以一目了然的印象,又经得起仔细玩味赏品。人物和环境的处理,亦实、亦虚,决非自然的模造,常借用一门一柱一树一石的简单物象,让观者在脑海里驰骋遐想。构图不受透视法则的约束,人物加以适当的变形;不强调纵深的真实感,讲究的是疏密匀称,穿插联结,紧凑结实;因而对于建筑器物,不仅奏到装潢富丽之功,并且,尽管精巧绝伦,依然保持了它外壁的平面感,显得似乎更浑厚坚牢。

 

潮州木雕,是中国的一项宝贵的艺术遗产,对于建筑、工艺、雕刻、绘画的发展,都将提供出许多有益的经验。

▲Go to top▲

潮绣

潮州刺绣历史悠久,与广州刺绣又合称为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她工艺精细,风格独特,老一辈的潮州人统称潮绣品为顾绣品,而顾绣品则出自明代顾名世之手,可见潮绣确有其悠久历史。

 

抽纱是潮绣发展的一支,已经成为原潮州地区的传统特色工艺,从她的工艺到花纹构图,无不体现着潮州民间工艺的传统特点。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恰恰是这体现潮州文化特点的工艺,竟是由外国传教士传进来的舶来品。

从潮州抽纱纹案中,我们仍可以细心地辨认出些许海外的纹饰的影响,只不过这些纹饰已经潮州本地化了。透过潮绣到抽纱的吸纳过程,我们可以触摸到潮州文化的包融性。消化消溶,为我所用,这正是潮州文化在沿海开放性世界中独具特色的原因所在。

潮绣服装

从潮绣传统工艺发展到现代化技术生产的潮州服装企业有500多家,从事时装、婚纱和晚礼服的生产,是世界婚纱和晚礼服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高级晚装、婚纱及饰品最大生产制造商之一,其名瑞牌制品,是国家外经贸部重点支持的名牌出口商品,获得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发的“进出口商品免验证书”,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各地。广东省金潮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手绣机绣绣衣、针织品、羊毛珠绣绣衣、真丝钉珠衫、化纤时装等五大类中高档服装。“金潮”品牌被92’广东(秋季)时装周组织委员会授予最具时尚服装品牌。

▲Go to top▲

潮州锣鼓

潮州锣鼓包括大锣鼓、小锣鼓、笛套锣鼓、苏锣鼓等。

 

大锣鼓

以打击乐为主,以鼓作指挥,并配以管弦乐合奏。以唢呐为旋律主奏乐器的称"唢呐大锣鼓";以大扎笛为旋律主奏乐器并具有笛套演奏风格特色的,称"笛套大锣鼓"。大锣鼓气势磅礴,气氛庄重常用于民间游神赛会和庆典活动。建国后,潮州大锣鼓劲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为适应会演和出访演出的需要,从广场进入了剧场,在艺术上有了更多的加工和提高。1957年,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了金奖,饮誉中外。

 

小锣鼓

是从大锣鼓中删去声音洪亮、粗犷的大半锣和大苏锣派生出来的小合奏形式。当然,小锣鼓从体裁形式、曲体结构及采用曲牌方面就没有像大锣鼓那样的严谨和丰富。一般来说,其演奏风格清新明朗,轻快活跃。


苏锣鼓

以苏锣、苏鼓演奏得名,脱台于外江戏(即广东汉剧)的伴乐形式,别具一格。

 

潮州锣鼓中算"唢呐大锣鼓"和"小锣鼓"最为普及,分布最广。凡有潮人足迹的地方,就有这种锣鼓。人们常说的潮州大锣鼓,指的也就是这一种。它被国外音乐界人士誉为"东方交响乐"。潮州大锣鼓已从本地传播到华侨居住众多的东南亚各国,成为人们喜见乐闻的一种文化艺术。

▲Go to top▲

潮州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说法。广义上说,工夫茶指以乌龙茶类为冲泡茶种;狭义上说,指讲究水、火、茶叶、茶具、冲法和品尝的茶艺。从“茶道”上考究,潮州有一套独特的小巧工夫茶具,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一套冲泡手艺和谦恭礼让的茶礼。但这还是小工夫,大工夫则指那些除此以外的更加讲究的包含有哲理、宗教、思想修养和文学艺术等丰富内涵的茶道。因此,潮州工夫茶不论从源流上,还是对茶道的研究上,都是具有独特的风味和格调,堪称“中国茶道”的集中体现者。

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为著称。“工夫”,本为茶名(一种中等茶),后演化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潮州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夜枕乡井土,日饮工夫茶。”更体现了潮州人热爱工夫茶就像他们对潮州的钟爱一样。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工夫茶,如近代诗人丘逢甲从日本回国后,在潮州生活时作《潮州春思》诗六首,其中一首记述春日烹品工夫茶的情景,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鹪觜,来试潮山处女泉。”

 

特点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 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工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工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州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工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治器-

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

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候茶-

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冲点-

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刮沫-

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淋罐-

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烫杯-

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筛茶-

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潮州工夫茶19招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散条形茶瀹(yue)泡法的范畴,是瀹饮法的极致。虽然盛行于闽粤港台地区,但其影响早已遍及全国,远及海外。

 

潮州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兴紫砂壶)、若琛瓯(茶杯)、玉书碾(水壶)、潮州烘炉(电炉或酒精炉)、赏茶盘、茶船等。

 

鉴赏香茗:主泡师用茶则从茶仓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助泡接过赏茶盘,让客人鉴赏干茶,并介绍所用茶的特点。

孟臣淋霖:用沸水浇壶身,其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拔入茶壶,装茶的顺序应是先细再粗后茶梗。

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春风拂面(刮顶淋眉):少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盖上壶盖,冲去壶顶产泡沫。淋壶可冲淋壶盖和壶身,但不可冲到气孔上,否则水易冲入壶中。淋壶的目的一为清洗,二为使壶内外皆热,以利于茶香的发挥。

熏洗仙颜:迅速倒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欢舞。

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内注满沸水。

游山玩水:也称运壶,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响茶之圣洁。

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此番目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低斟是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十 一

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戏称韩信点兵。

十 二

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十 三

品香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要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茶汤的鲜醇甘爽,令人回味无穷。

十 四

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第八步动作。

十 五

若琛复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 六

重酌妙香:重复第九、十、十一步动作。

十 七

再识醇韵:重复第十三步动作。

十 八

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铁观音等乌龙茶,内质好,香气浓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因是表演,故只冲泡三次,希望能为来宾带来美好的回味。

十 九

完成整套潮州工夫茶的冲泡程序。

▲Go to top▲

潮州铁枝木偶

潮州铁枝木偶(俗称纸影),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过去只在街头巷尾和农村土舞台上表演。现在,潮安县金石镇龙阁铁枝木偶潮剧团,是中国第一个跨出国门的农民业余艺术表演团体。
1993年9月,该团应国际木偶协会德国分会和奥地利密斯它巴赫市政府的邀请,在团长陈旭庭的率领下,赴德国、奥地利的16个城市巡回演出22场,历时近两个月。该团的节目,被誉为整个国际木偶节最璀灿夺目的艺术明珠。每到一处,门票早就销售一空,观众们争阅节目表和海报。演出过种,不时爆发了阵阵掌声和喝彩声。演出结束后,观众还纷纷登台参观,要求签名留念。

▲Go to top▲

潮州歌册

潮州歌册是潮州民间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识字的妇女爱唱,不识字的妇女爱听,也有专业的演唱者。

 

潮州歌册的取材,大致是根据历史章回小说或外地弹词唱本和潮州长连戏改编者按的,一般来说,潮剧演什么戏就会流行着什么歌册。据了解,全潮州不同版本歌册共有233部,每部之间又分若干卷、若干册。

潮州歌册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押韵顺口。如民间流传 《百屏花灯歌》:“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貂蝉共伊在戏耍,吕布气到手捶胸。二屏秦琼倒铜旗,三屏柳素射金钱…百屏拜寿郭子仪”生动好听,极为吸引人。

▲Go to top▲

潮州美食

潮州20道名小食

炒粿条、溪口卤鹅、牛杂粿条、鸭母捻、潮州墨斗丸、潮州手捶牛肉丸、糍壳、潮州春饼、蚝烙(酥)、高堂菜脯、姑苏香腐、五香油橄榄、梅花饺、上汤牛肉、金都牌咸菜皇、莲香猪仔巢、糯米饭桃、咸水粿、锦绣雀巢、萝卜酥、开元善素、香酥沙律卷、香酥鸡翅

 

潮州23道名菜

红烧大排翅、水晶龙虾、明炉烧为、韩江花似锦、白灼大海螺、蝴蝶拼盘、满园鲍菊、什锦冬瓜盅、鲤鱼跃龙门、红焖海参、金龟孵卵、芙蓉官燕、乌鸡炖鱼翅、满园秋菊、金笋雪蛤羹、白果局鞭花、橙汁鳗鱼、玉盏蟹黄燕、千禧麒麟鱼、竹林藏奇珍、潮州烤鳗、潮州溪口卤鹅、茶香鸡。

 

 

 

 

© Copyright 2014 峇株吧辖潮州会馆 PERSATUAN TEOCHEW BATU PAHAT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Design by GDesign.

Visitor Counter: Visitor Counter

 

QRCode